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18日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这份数据犹如一场全面的 “压力测试” 成绩单,直观展现了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运行态势与抗风险能力。从资产规模到信贷质量,从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到风险抵补实力,各维度指标均传递出丰富信息。 阅读量:11221
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比43.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7万亿元,同比增长5%,占比16.2%。 阅读量:11055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2025 年 3 月 10 日,北京金融界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农商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组成的"金刚组合"正式缔结战略联盟。这三家总资产近10万亿元的市属金融机构,以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优势,通过战略协同构建金融生态圈,不仅为首都经济注入新动能,更开创了"一个城市三家法人银行深度合作"的全新模式。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银行业格局。2025 年,中国银行业迎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年,科技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从监管政策到市场实践,从产品创新到服务模式,科技的烙印无处不在,成为贯穿全年发展的主基调。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金融行业格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关键力量。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凭借创新引擎的强劲动力,在金融科技领域加速前行,开启了全速启航的新征程。
在当今时代,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金融行业的格局。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金融促发展,尤其是激发科创活力的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领域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在创新的驱动下不断破局前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货币政策宽松信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深远,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应对,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国内外经济复苏动能分化、金融风险隐现的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3月6日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明确释放“择机降准降息”的政策信号。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布局逻辑,更折射出在净息差、汇率等多重约束下,结构性工具优先级的战略性提升。
2025 年,我国财政领域释放出强烈信号,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赤字率的提升到政府债券规模的扩大,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加大,更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凸显出清晰且有力的民生导向。
在当今时代,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愈发紧密,科技金融作为金融 “五篇大文章” 之首,已被提升至全行业的关键高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指导意见》着重指出,要强化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撑 ,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技金融前所未有的战略重视。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引领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力,诸多举措相继出台,效果初显。
外汇储备规模的回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战略定力的生动诠释。当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构,中国以 “稳字当头、以进促稳” 的政策框架,在风险中捕捉机遇,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金融监管总局近期组织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有关司局负责人就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回答了记者提问。
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金融法治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工作,分析问题,研究部署2025年金融法治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陶玲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围绕货币政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风险防控及资本市场改革等核心议题作出系统阐释,释放出维护经济稳定、提振市场信心的强烈信号。两位高层的表态不仅勾勒出 2025 年金融政策的清晰脉络,更以务实举措回应了市场关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